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板 】 发布时间:2015-05-14
在邵原镇黄背角,生长着一株编号为441的栓皮栎,树龄150年,树高7米,胸围146厘米,平均冠幅6.5米。这棵看似普通的栓皮栎,却见证了一段如火如荼、气壮太行的抗战历史,成为讲述历史的活教材。
1938年2月,济源县城沦陷,日军主力继续西犯,留下其所属可西联队3000余人驻守济源,制造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。
1938年4月,聂真、唐天际率特委和游击队司令部机关人员,南下济源,进驻邵原、北寨等地,全力扩充抗日武装,吸引和集聚了周边县市的大批爱国青年。根据晋豫特委的指示,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率杜八联抗日自卫团、金六联抗日自卫团200人(枪)成建制地参加"唐支队",沁阳县委的冯精华也先后亲自组织和带领三批青年骨干上山参军。晋豫边所属其他十几个县也先后动员不少青年向这里聚拢。4月28日,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在邵原黄楝树村召开誓师大会,宣布正式成立,唐天际任司令员,敖纪民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方升普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,杨伯笙任政治部副主任,拉开了晋豫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。
这棵150年的栓皮栎,巍然屹立在山头上,就像坚守阵地的哨兵,坚守在抗日游击队的阵地前沿,岿然不动,它身上的弹孔至今依然清晰可见,见证了我抗日军民坚忍不拔、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。
太行王屋巍峨依旧,革命传统常忆常新。这棵老树不断提醒我们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,教育我们居安思危,发愤图强,永远保持老区人民的革命本色,继承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坚韧不拔、开拓进取的愚公移山精神,把无数革命先辈为之流血牺牲的玉川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,续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乐章。